歐洲皇室曾以收藏中國壁紙為榮

發布者: 發表日期:2019-12-24瀏覽量:

返回列表

壁紙是一種使用面極廣的裝飾產品,歷史悠久,藝術性強。由于文獻的缺失,我們對壁紙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所知甚少。然而,明清史料中有用紙裱糊房屋的很多記載,北京紫禁城的內檐裝修中有大量壁紙遺存,包括手繪壁紙與印花壁紙,民間也有一些糊墻花紙的印板與實物傳下來,說明這種工藝源遠流長。

大約從17世紀晚期起,中國色彩富麗的手繪壁紙大量外銷歐洲,在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壁紙的熱潮,皇宮與貴族的府邸紛紛以貼上中國壁紙為榮。18世紀至19世紀是歐洲壁紙發展的重要時期,中國壁紙的輸入對西方壁紙的題材、色彩與藝術風格都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


■《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》局部



一艘商船一次就裝載了2236件中國壁紙


17-19世紀,中國外銷壁紙生產盛極一時,先后風靡歐洲和美國等地。伴隨著新航路的不斷開辟,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交往日益頻繁。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頒布了“一口通商”的政策,廣州被指定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海上對外貿易特區。

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,使廣州成為了這一時期中西貿易的中心。來華的商人在廣州大量采購中國的絲綢、瓷器、茶葉、漆器等商品,這些商品暢銷西方市場,引發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濃厚興趣和對中國物品的強烈喜好,掀起了一場波及西方藝術、文化、建筑、裝飾等諸多領域的“中國風”,這種藝術風格在歐洲社會前后持續了一百余年。

雖然壁紙不是西方買家在廣州采購的大宗商品,但是色彩絢麗、極具東方情趣的中國壁紙仍被作為私人攜帶的商品,整箱整箱裝運上船。17世紀末一位作家在《世界報》中寫道:“中國壁紙在豪宅中極為流行,這些房子里掛滿最華麗的中國和印度紙,上面滿繪著成千個根本不存在的、想象出來的人物、鳥獸、魚蟲的形象!

1732年,瑞典“腓特烈國王”號首航廣州,大班柯林·坎貝爾在其私人日記里記錄的“腓特烈國王”號在廣州逗留四個月中采購的回程貨物中,除了包括大量瓷器、茶葉、絲織品、棉織品之外,還有壁紙、家具、白銅、桌布、珍珠母等雜貨。另據1775年的一份檔案記載,一艘到達倫敦的東印度公司商船,一次就裝載了2236件中國壁紙。

歐洲人有用壁畫裝飾墻面的傳統,掛毯、刺繡、錦緞、天鵝絨及提浮雕的皮革制品等都是裝飾墻體的主要材料。這類材料價格昂貴,是只有上流社會才能擁有的奢侈品。17世紀,中國壁紙開始輸入歐洲,真實絢麗的色彩、精美的畫面、完美的工藝以及濃郁的東方情調,贏得了歐洲社會各個階層的青睞。中國壁紙逐漸替代了歐洲昂貴織物的飾墻材料,成為歐洲社會上下通用的室內裝飾品。



■左圖圖為哥倫比亞鵲,羽毛為灰藍色,頭頂有漂亮的羽冠,尾羽寬大且長,,很像中國傳說中的鳳凰。右圖上方有紅嘴藍鵲,它們常被作為古今花鳥畫的主要題材。



很多信件和日記見證了這股熱潮


中國壁紙的流行在18世紀40至90年代達到頂峰,當時有大量壁紙輸入歐洲,大人小小的貴族府邸,都得有一個貼了中國壁紙的“中國房間”才顯得氣派、有品位。當時留下的很多信件或日記,見證了這股關于壁紙的狂熱。由于人們分不清地理概念,也有將中國壁紙說成“日本紙”或“印度紙”的,但當時只有中國向歐洲輸出了壁紙。

1792年,大英帝國派往中國的第一位大使馬嘎爾尼爵士,在覲見了乾隆皇帝后,不忘從中國帶回一套壁紙,后來送給一位銀行家朋友,裝飾在倫敦銀行Coutts的會議室中,并保存至今。

19世紀初登基的英王喬治四世,從著名裝飾家弗雷德里克·格雷斯父子處獲得一卷中國壁紙,將其隆重地張貼在布萊頓行宮的交誼廳中,與其說是裝飾,不如說是展示。外國對中國壁紙的喜愛也影響到大洋彼岸的美國。美國人曾通過海外的朋友或機構購買中國壁紙,后來則直接從中國進口?偟膩砜,對中國壁紙的愛好一直延伸到19世紀40年代才落下帷幕。

由于流行風尚的改變,以及壁紙需要“更換”的特性,大部分室內張貼的中國壁紙沒有保存下來,但也有一部分保存至今,分布在英國、德國、荷蘭、比利時、美國等地,以英國為多。

關于中國外銷壁紙在西方的使用方法,據目前的調查情況主要分為兩種:一種是將中國外銷壁紙直接粘貼于墻面,現今這類壁紙多見于歐美家族帶有“中國風”裝飾風格的私邸中。另一種方法是歐洲人在中國壁紙的背后用帆布或厚紙板托底,再將底布上下兩端用木條和銅釘固定在墻體上。這樣處理過的壁紙是可以移動的,當從一個房間搬到另一個房間時壁紙不會受到任何損壞。這類壁紙現多收藏于英美的各大博物館中。


歐洲壁紙試圖融合中國元素


中國外銷壁紙于16世紀中葉由西班牙、荷蘭的商人從廣州購買后經澳門運往歐洲出售。不久,歐洲國家也仿制中國壁紙。1638年,德國人沃爾姆斯(Worms)與法蘭克福(Frankfurt a.M.)嘗試模仿過中國花鳥圖案的金銀色紙,以代替原來懸在墻上之昂貴的羊皮畫。大批中法混和式壁紙,由讓·帕皮隆(Jean Papillon,1661-1723)于1688年制作成功,他因此被稱為“壁紙之父”。

18世紀中期以后,英國與法國都開始制作“中國風格”的壁紙,試圖將中國元素與歐洲風格融合起來。如1769年英國制作的一幅人物花樹壁紙,畫面上有假山、枝干幼細的花樹、騎著駱駝的男子以及牽著狗的童子,遠景是起伏的山巒,看起來中國的元素都有,給人的感覺卻不倫不類,這就是“中國風格” 的特征。

歐洲一方面模仿制作“中國風格”的壁紙,另一方面,中國壁紙還在色彩、風格與構圖上對歐洲壁紙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
事實上, 任何一部研究一世紀的西方裝飾藝術史的論著,都不能繞開中國外銷藝術品及其影響這一環節。對壁紙而言,也是如此。

中國壁紙幾乎是工筆繪畫,花樹、山水、建筑、庭園、人物、生產場景等,以醒目的尺度一一呈現在墻面上,按次序拼貼,可以連成全景式的畫面,其視覺效果幾乎讓當時所有的歐洲壁紙黯然失色。

18世紀中期以后,歐洲壁紙除了仿錦緞紋樣外,亦大量出現風景、人物等題材以及全景式的構圖,這其中一定有中國壁紙的影響。


英美機構收藏中國壁紙


就目前中國外銷壁紙的收藏現狀而言,英國和美國是收藏中國外銷壁紙最多、最集中的兩個國家。

其中,英國以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和TheNational Trust兩家機構收藏為主,美國以PeabodyEssex Museum 收藏為主。還有一些零散存于私人家族帶有“中國風”裝飾鳳格的房間內。由于這類壁紙專供外銷,中國當時未留下任何文獻記載與實物資料,這段關于廣州傳統手工藝的輝煌歷史漸漸淡忘于人們的腦海中。

廣東省博物館征集的珍貴的外銷壁紙,不但填補了國內收藏界的空白,也為學術界加深十三行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明。


墻紙行業專業術語,口邊常掛這些詞立顯高大上 <PREV NEXT>潮濕地區能貼壁紙嗎?
少妇全身裸体作爱